新訊區

[37]Yahoo論壇/李嘉亮、邢正康】登山,體能是安全的基礎

新訊分類: 更新時間:2021-02-25 00:45:35 編輯:TS999

作者李嘉亮為台灣山野達人、邢正康為登山與戶外活動的攝影愛好者

若想從事健行登山,尤其攀登高山,一定得注意培養、保持、鍛鍊強壯的體能。

登山活動之前鍛鍊體能的嚴肅性,並非危言聳聽。山岳環境類似台灣的日本,登山活動非常發達,根據日本警視廳(警政署)1994、95年發表的白皮書顯示,94年141件登山事故中,發生意外者10∼36歲,只占30.3%、40歲以上者占69.7%;95 年127件意外事故,40歲以上者占74.4%,顯然上了年紀的登山者發生意外的比率, 反而比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多很多,這一點實在值得研究。其中94年的意外事故中,造成意外的直接原因,以掉下山谷、峭壁的34.5%居首位,摔倒受傷的27.3%居第二位,兩者就占了所有意外的六成,這意味著年紀稍大的登山者,因為久居都市以及年齡增加,體能腳力嚴重衰退,是造成意外的主要原因,而這些因腳力差所引發的意外,其實平常就能鍛鍊腳力做預防。

台灣也類似日本,進入高齡化的社會,未來中年以上年紀的登山者只會愈來愈多,大概也避免不了成為登山事故的主要族群,這一點實在值得未雨綢繆!更提醒山友努力鍛鍊體能以應運之。

生理機能異常

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,也都應該盡量涉獵。

失溫

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,最容易發生的身理失調症狀是失溫,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,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,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,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。簡單的說,人體因為大量流汗、天氣寒冷、長時間吹風、穿著潮濕的衣物,貼身衣物水份蒸發,帶走身體的熱量,使人體體溫降低,體溫降低,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,若潮濕、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、體溫更低,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,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,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,小口喝冷水打寒顫,再到意識稍微模糊、判斷力減弱,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、死亡等幾個階段,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,例如:跌入冰冷的溪水中,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,例如:穿著濕冷的衣服,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。由於高山氧氣稀薄,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,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。

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,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,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、迷路、跌下山崖,尤其在下雨、颳強風,要強制更換乾衣服、飲用溫水、再吞食糖果(如果還有的話),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,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。

高山症

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,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,又稱高山反應。海拔高度升高,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,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,因人體體質不同,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,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。

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,症狀輕重並不一致,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、2天症狀漸消失。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,或者呼吸急促,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,卻仍然感覺缺氧、呼吸沉重、沒有體力、舉步維艱,吸3口氣只能走2步。比較嚴重的則有頭疼、頭痛欲裂、眩暈,無法入睡。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,並且有無法入睡、缺乏食慾,飯後作嘔,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、入眠的症狀,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,若有這種情況,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,可能誘發脫隊、迷路等意外,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。因此一般缺乏經驗,不知體能狀況者,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,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。

中暑、熱衰竭

因為天氣太悶熱,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、照射太陽、脫水所引起的,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。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,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,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,到下午2點之前,這段時間豔陽高照、氣溫炎熱,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。台灣東部、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,更需要提高警覺。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、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,多少能降低中暑、熱衰竭的發生機率。

內文節錄自《登山新手必備指南: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》

作者:李嘉亮、邢正康

出版社:四塊玉文創